綠建築資訊

綠建築標章

91477
次閱讀

 

以下資料截自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標章網站

http://gb.tabc.org.tw/modules/pages/target

 

綠建築標章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鼓勵興建省能源、省資源、低污染之綠建築建立舒適、健康、環保之居住環境,發展以「舒適性」、「自然調和健康」、「環保」等三大設計理念,特委請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於八十八年九月一日正式公告受理「綠建築標章」申請,標章之核給須進行綠建築七大指標評估系統之評估,包括綠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水資源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經綠建築標章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始可發給標章,評定為綠建築。然而,隨著「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的檢討更新,決定於七大指標系統外,加入生物多樣性指標室內環境指標,成為九大指標。藉此將使綠建築由過去「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的消極定義,擴大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的積極定義。

綠建築標章之推動在我國分成候選綠建築證書與綠建築標章,綠建築標章為取得使用執照或既有合法建築物,合於綠建築評估指標標準頒授之獎章。候選綠建築證書則為鼓勵取得建造執照但尚未完工領取使用執照之新建建築物,凡規劃設計合於綠建築評估指標標準之建築物,即頒授候選綠建築證書,為一「準」綠建築之代表。

 

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

指標說明

綠建築係追求地球環保之永續建築設計理念,惟若做為政府推動的標的,綠建築之定義、內涵及評估指標,不宜過於抽象深奧,令人難以理解。因此,為使綠建築政策能有效推廣、宣導、實際操作、及落實執行,其各項評估指標需考量下列原則,審慎研訂,以符需要:

  • 評估指標要確實反應資材、能源、水、土地、氣候等地球環保要素。
  • 評估指標要有量化計算的標準,未能量化的指標暫不納入評估。
  • 評估指標項目不可太多,性質相近的指標盡量合併成一指標。
  • 評估指標要平易近人,並與生活體驗相近。
  • 評估指標暫不涉社會人文方面的價值評估。
  • 評估指標必須適用於台灣的亞熱帶氣候。
  • 評估指標應能應用於社區或建築群整體的評估。
  • 評估指標應可作為設計階段前的事前評估,以達預測控制的目的。

以往建築基地環境開發常採用不透水舖面設計,造成大地喪失良好的吸水、滲透、保水能力,減弱滋養植物及蒸發水分潛熱的能力,無法發揮大地自然調節氣候的功能,甚至引發居住環境日漸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此外,過去的都市防洪觀念,都希望把建築基地內的雨水盡速往鄰地排出或引流至都市公共下水道系統,造成都市公共排水設施極大的負擔,形成低窪地區每到大雨即淹水的窘境。綠建築之「基地保水指標」即是藉由促進基地的透水設計並廣設貯留滲透水池的手法,以促進大地之水循環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調節微氣候、緩和都市氣候高溫化現象。

摘自「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年更新版」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林憲德教授提供。

 

一、何謂生物多樣性

所謂「生物多樣性」係在於顧全「生態金字塔」最基層的生物生存環境,亦即在於保全蚯蚓、蟻類、細菌、菌類之分解者、花草樹木之綠色植物生產者以及甲蟲、蝴蝶、蜻蜓、螳螂、青蛙之較初級生物消費者的生存空間。過去許多人談到生態,就以為是要去保護黑面琵鷺、台灣彌猴或梅花鹿等樣版動物,殊不知生活於我們屋角石縫下的蟾蜍、蜈蚣,或長於枯樹上的苔蘚菇菌均是貢獻於生態的一環。然而,唯有確保這些基層生態環境的健全,才能使高級的生物有豐富的食物基礎,才能促進生物多樣化環境。

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本指標的目的主要在於提升大基地開發的綠地生態品質,尤其重視生物基因交流路徑的綠地生態網路系統。本指標鼓勵以生態化之埤塘、水池、河岸來創造高密度的水域生態,以多孔隙環境以及不受人為干擾的多層次生態綠化來創造多樣化的小生物棲地環境,同時以原生植物、誘鳥誘蝶植物、植栽物種多樣化、表土保護來創造豐富的生物基盤。

生物多樣性指標簡易評估法

生物多樣性指標係指大區域的生物棲息地與活動交流之基盤,因此僅適用於大型基地之開發評估。有鑑於此,目前暫時規定1公頃以上的基地規模才適用於本指標,小於1公頃之基地免於接受本指標之監督。詳細評估方法請參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之「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內容規定。

建築物在生物多樣性指標上,若注意下列事項,應可達到上述基準要求:

  • 綠地面積越多越好,最好在25%以上。
  • 基地內綠地分佈均勻而連貫。
  • 喬木種類越多越好,最好20種以上。
  • 灌木及籐蔓類植物物種越多越好,最好15種以上。
  • 植物最好選用原生種。
  • 綠地最好採用複層綠化方式,最好三成以上綠地採複層綠化。
  • 以亂石、多孔隙材料疊砌之邊坡或綠籬灌木圍成之透空圍籬。
  • 設置有自然護岸之生態水池。
  • 在基地內設置30㎡以上隔絕人為侵入干擾之密林或混種雜生草原。
  • 基地內有自然護岸之埤塘、溪流,或水中有設有植生茂密之島嶼。
  • 在隱蔽綠地中堆置枯木、亂石瓦礫、空心磚、堆肥的生態小丘。
  • 全面採用有機肥料,禁用農藥、化肥、殺蟲劑、除草劑。
  • 利用原有生態良好的山坡、農地、林地、保育地之表土為綠地土壤。

 

二、何謂綠化量指標

所謂「綠化量指標」就是利用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以及屋頂、陽台、外牆、人工地盤上之覆土層來栽種各類植物的方式。

綠化量指標的目的

綠化是現代居住環境品質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沒有綠化的城鄉規劃很難奢言「永續發展」的居住品質。若我們在居住環境中廣植花木,不但可怡情養性,同時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對生態環境有莫大助益。綠化被公認為唯一可吸收大氣二氧化碳最好的策略,有助於減緩地球氣候日益溫暖化的危機。因此本指標希望能以植物對二氧化碳固定效果做為評估單位,藉鼓勵綠化多產生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淨化空氣,進而達到緩和都市氣候溫暖化現象、促進生物多樣化、美化環境的目的。

綠化量指標與基準

過去建築都市相關法規為鼓勵綠化,有綠覆率、喬木植栽、栽種密度之規定。但它們通常以覆土深度、樹徑、喬林數量來規定綠化量,除對喬木有所認定之外,對於灌木、蔓藤、草地以及建築立體綠化等,多樣綠化的環境貢獻量並無具體評價,各植栽之間的合理換算亦付之闕如。事實上,綠化對於地球環保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而可減緩地球氣候高溫化。因此本評估體系關於綠化量的評估,以二氧化碳固定效果作為綠化評估法的共同換算單位。

根據植物學研究顯示,植物光合作用量與植物葉面積成正比,因此本指標依照樹葉面積,把植物分為七類層級來評估二氧化碳固定效果。此數據是根據溫暖氣候下的樹葉光合作用之實驗值,解析而得的二氧化碳固定效果。其數據代表某植物在都市環境中從樹苗成長至成樹的40年間(即建築物生命週期標準值),每平方米綠地的二氧化碳固定效果。

如何達到及格標準

建築物在綠化設計上,若注意下列事項,應可達到上述基準要求:

  • 在確保容積率條件下,應盡量降低建築物縮小實際建蔽率一成以上以擴大爭取更多的綠地空間。
  • 綠地面積至少在15%以上。
  • 空地上除了最小必要的鋪面道路之外,應全面留為綠地建築物。
  • 避開原有老樹設計,施工時保護老樹不受傷害。
  • 大部分綠地種滿喬木或複層綠化,小部分綠地種滿灌木。
  • 在大空間區域應盡量種植喬木,其次再種植棕櫚樹,然後應在零散綠地空間種滿灌木。
  • 在喬木及棕櫚樹下方的綠地應盡量密植灌林,以符合多層次綠化功能。
  • 即使在人工鋪面上,也應以植穴或花台盆方式,盡量種植喬木。覆土深度足夠,其二氧化碳固定效果均視同於自然綠地的喬木。
  • 綠地盡量減少種花圃及草地,尤其人工草坪對或草花花圃空氣淨化毫無助益。
  • 利用多年生蔓藤植物攀爬建築立面以爭取綠化量。
  • 盡量在屋頂、陽台設置防水排水良好的計人工花台以加強綠化,但是應該注意其覆土量及防水對策。

 

三、何謂基地保水

基地的保水性能係指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及人工土層涵養水分及貯留雨水的能力。基地的保水性能愈佳,基地涵養雨水的能力愈好,有益於土壤內微生物的活動,進而改善土壤之有機品質並滋養植物,維護建築基地內之自然生態環境平衡。

基地保水之目的

以往建築基地環境開發常採用不透水舖面設計,造成大地喪失良好的吸水、滲透、保水能力,減弱滋養植物及蒸發水分潛熱的能力,無法發揮大地自然調節氣候的功能,甚至引發居住環境日漸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此外,過去的都市防洪觀念,都希望把建築基地內的雨水盡速往鄰地排出或引流至都市公共下水道系統,造成都市公共排水設施極大的負擔,形成低窪地區每到大雨即淹水的窘境。綠建築之「基地保水指標」即是藉由促進基地的透水設計並廣設貯留滲透水池的手法,以促進大地之水循環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調節微氣候、緩和都市氣候高溫化現象。

基地保水之規劃設計

基地保水性能與土壤的透水效率有關,基地保水指標僅針對透水性較好的粉土、砂土土壤而評估;至於透水性不良的黏土土壤,則因其保水性能惡劣,實施相關保水設計並無實質意義。
加強基地保水性能的手法,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 增加土壤地面-可增加雨水的直接入滲效果,通常土壤地面用來作為種植植栽的綠地,屬於最自然、最環保的保水設計。
  • 增加透水舖面-一般良好透水鋪面的透水性能相當於裸露土地,可以增加透水鋪面積。
  • 貯留滲透設計-就是讓雨水暫時貯存於水池、低地,再慢慢以自然滲透方式滲入大地土壤之內的方法,是一種兼具防洪功能的生態透水設計。
  • 花園雨水截留設計-指設置於建築物屋頂、陽台及有地下室地面等人工地盤上的花園植栽槽,採用截留雨水的設計,以達到部分保水的功能。

如何達到合格標準

為了達成符合指標基準的要求標準,基地保水設計上可善加運用的手法列舉如下︰

  • 在確保容積率條件下,盡量降低建蔽率,並且不要全面開挖地下室,以爭取較大保水設計之空間。
  • 基地位於透水性良好之粉土或砂質土層:
    1. 建築空地盡量保留空地。
    2. 排水路盡量維持草溝設計。
    3. 將車道、步道、廣場全面透水化設計。
    4. 排水管溝透水化設計。
    5. 在空地設計貯集滲透廣場或空地。
  • 基地位於透水不良之黏土層:
    1. 在屋頂或陽台大量設計良質壤土人工花園。
    2. 在空地設計貯集滲透水池、地下礫石貯留來彌補。
    3. 將操場、球場、遊戲空地下之黏土更換為礫石層來保水。

 

四、何謂日常節約能源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長達五、六十年之久,從建材生產、營建運輸、日常使用、維修、拆除等各階段,皆消耗不少的能源,其中尤以長期使用的空調、照明、電梯等日常耗能量佔最大部分。由於空調與照明耗能佔建築物總耗能量中絕大部分,綠建築之「日常節能指標」即以空調及照明耗電為主要評估對象,同時,將「日常節能指標」定義為夏季尖峰時期空調系統與照明系統的綜合耗電效率。

日常節約能源的目的

建築的日常耗能中以空調及照明用電佔了最大比例,在夏日建築物的空調用電比約佔四至五成,而照明用電比高達三至四成,因此從空調與照明上來談論建築節能最有效果。另一方面由於建築物的使用壽命長,其節能的累積效果遠勝於其他工業產品。我們甚至可說,建築節能設計是國家節約能源政策最有潛力的一環。

日常節約能源法令的實施規則

目前我國的「建築技術規則」中已納入建築節能設計法規。預計實施二十年後至少可降低16﹪的建築空調尖峰用電量,相當於7﹪的全國尖峰用電容量,相當於2座的大型火力發電場,或全國所有的水力發電場,或一部大型核能機組。就全年的累積效果而言,每年可節約空調用電量約46億度,約相當可減少七百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減緩地球氣候溫室化效應,對於地球環保有莫大的貢獻。

日常節約能源指標與基準

而綠建築的「日常節能指標」的評估,更要求建築外殼耗能的合格基準比現行「建築技術規則」中的節能法規約嚴格20%,由於空調與照明耗能佔建築物總耗能量中絕大部分,此項指標同時也加強對空調設備及照明系統的節能要求,對於建築的節能設計設定更高的目標。主要評估項目為建築物外殼熱負荷比、空調效率比、照明節能比值等,另外對於採用再生能源的比例,評估時提供一定的獎勵係數,以鼓勵再生能源的推廣應用。

如何達到合格標準

綠建築之「日常節能指標」是以最大耗電部分的空調與照明用電的節能設計為重點,並將節能評估重點設定在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空調效率設計及照明效率設計等三大方向。

  • 外殼節能:
    1. 住宿累與辦公累建築物,應盡量設計成建築深度14米以下的平面,已便涼爽季節採自然通風,並停止空調已節能。
    2. 切忌採用全面玻璃造型設計,辦工建築開窗率最好在35%已下,住加開窗率最好在25%已下,其他建築在合裡採光條件下,不宜採用太大開窗設計。
    3. 盡量少用屋頂水平天窗設計,若有水平天窗設計必須採用低日射透過率的節能玻璃。
    4. 住宿類建築物避免採用全密閉是開窗,美居是應至少有四分之一以上可開窗面,以利通風,並避免日曬。
    5. 開窗不為盡量設置外遮陽或陽台以遮陽。
    6. 大開窗面避免設至於東西日曬方位。
    7. 住家採用清玻璃,空調型建築多採用Low-E玻璃。
    8. 做好屋頂隔熱設施(U值在1.2W/(m2.K)以下)。
  • 空調節能:
    1. 冷凍主機不可超亮設計(一班大樓每USRT應可供應7坪以上),一空調重要度而定其備載容量,且不宜採太高的備載設計。
    2. 選用高效率冷凍主機或冷氣機(可依表3-4.3性能細數標準COPc來查核),切勿貪圖廉價雜牌貨或來路不明的拼裝主機,以免浪費大量能源而得不償失。
    3. 空間平面深度盡量低於7米,鎖有衝戶應可開啟,以便在秋冬之季採自然通風而停止空調冷氣。
    4. 採用主機台數控制、VAV等節能設備系統。
    5. 主機及送水馬達採用變頻控制等節能設備系統。
    6. 風管是空調系統採用全熱交換器等節能設備系統。
    7. 採用CO2濃度外氣控制空調系統。
    8. 大型醫院或旅館採用吸收式冷凍機系統。
    9. 辦公室、展示館、體育館類建築採用儲冰空調系統。
    10. 採用建築能源管理系統BEMS。
  • 照明節能:
    1. 居是應保有充足開窗面以便利用自然採光。
    2. 盡量避免採用鎢絲燈泡、鹵素燈、水銀燈之低效率燈具。
    3. 一般空間盡量採用電子是安定器、高反射塗裝之螢光燈。
    4. 高大空間盡量採用高效率投光型復金屬燈、鈉氣燈來設計。
    5. 閱覽、製圖、縫紉、開刀房、雕課室等精密工作空間之天花板照明不必太亮,盡量採用燈檯、投光燈來加強工作面照明。
    6. 不要採用超過合理照度需求的超量燈具設計。
    7. 配合室內工作模式作好分區開關控制,以隨時關閉無人使用空間照明。
    8. 設置自動調光控制、紅外線控制照明自動點燈等照明設計。
    9. 設置晝光之控制自動點滅控制功能。
    10. 室內採用高明度的顏色,以提高照明效果。

 

五、何謂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所謂CO2減量指標,乃是指所有建築物軀體構造的建材(暫不包括水電、機電設備、室內裝潢以及室外工程的資材),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能源而換算出來的CO2排放量。

*何謂溫室氣體

所謂「溫室氣體」就是會造成氣候溫暖化的大氣氣體,地球氣候高溫化是現在最嚴重的地球環保課題,而氣候高溫化最主要的因素在於大氣的溫室氣體增加。大氣中最主要的溫室氣體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 等三種,以CO2氣體對全球氣候溫暖化影響最大。在建築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起因於能源使用,建築產業的耗能則包括空調、照明、電機等「日常使用能源」,以及使用於建築物上的鋼筋、水泥、紅磚、磁磚、玻璃等建材的「生產能源」。

二氧化碳減量的目的

地球氣候高溫化的問題是當前地球環保最迫切的課題。從1992年「地球高峰會議」制訂的「全球氣候變化公約」到1998年「京都議定書」,各國無不積極進行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工作。過去國內建築產業採行高耗能、高污染的構造設計,對地球環境破壞甚大,目前台灣新建建築物中,有95﹪為鋼筋混凝土構造,除了每年80﹪盜採自河川砂石及高耗能水泥生產能源之外。未來混凝土建築拆除解體時,其廢棄的水泥物、土石、磚塊又難以回收再利用,造成環境莫大負荷,因此必須從建築物之規劃設計及構造進行改善,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與基準

建築物軀體的CO2排放量指標為E CO2,必須由其建材的實際使用量及建材之單位CO2排放量累算求得。E CO2指標計算值越小,象徵此建築物使用越經濟的建材,而其CO2排放量越少,對地球環境的傷害越少。

如何達到合格標準

為了達成CO2減量指標的基準要求,建築物的建材使用計畫應善加配合之規劃原則包括:

  • 形狀係數:
    1. 建築平面規則、格局方正對稱。
    2. 建築平面內部除了大廳挑高之外,盡量減少其他樓層挑高設計。
    3. 建築立面均勻單純、沒有激烈退縮出挑變化。
    4. 建築樓層高均勻,中間沒有不同高度變化之樓層。
    5. 建築物底層不要大量挑高、大量挑空。
    6. 建築物不要太扁長、不要太瘦高。
  • 輕量化設計:
    1. 鼓勵採用輕量鋼骨結構或木結構。
    2. 採用輕量乾式隔間。
    3. 採用輕量化金屬帷幕外牆。
    4. 採用預鑄整體衛浴系統。
    5. 採用高性能混凝土設計以減少混凝土使用量。
  • 耐久化設計:
    1. 結構體設計耐震度提高20~50%。
    2. 柱樑鋼筋之混凝土保護層增加1~2cm厚度。
    3. 樓板鋼筋之混凝土保護層增加1~2cm厚度。
    4. 屋頂曾所有設備已懸空結構支撐,與屋頂防水層分離設計。
    5. 空調設備管路明管設計。
    6. 給排水衛生管路明管設計。
    7. 電氣通信線路開放式設計。
  • 再生建材:
    1. 採用高爐水泥作為混凝土材料。
    2. 採用高性能混凝土設計以減少水泥使用量。
    3. 採用再生面磚作為建築室內外建築表面材。
    4. 採用再生磚塊或再生水泥磚作為是外圍牆造景之用。
    5. 採用再生級配骨才做為混凝土骨材。

 

六、何謂廢棄物減量

所謂廢棄物係指建築施工及日後拆除過程所產生的工程不平衡土方、棄土、廢棄建材、逸散揚塵等足以破壞周遭環境衛生及人體健康者。

廢棄物減量指標之目的

台灣鋼筋混凝土建築,每平方米樓地板在施工階段約產生1.8公斤粉塵,對人體危害不淺。中層住宅大樓在施工階段約產生0.14立方公尺的固體廢棄物,在日後拆除階段約產生1.23立方公尺的固體廢棄物,造成大量的廢棄物處理負擔。

有鑑於此,本「廢棄物減量指標」以廢棄物、空氣污染減量及資源再生利用量為指標,以倡導更乾淨、更環保的營建施工為目的,藉以減緩建築開發對環境的衝擊,並降低民眾對建築開發的阻力,進而增進生活環境品質。

廢棄物減量指標與基準

本廢棄物減量指標著眼於工程平衡土方、施工廢棄物、拆除廢棄物之固體廢棄物以及施工空氣污染等四大營建污染源,採用實際污染排放比率來評估其污染程度,四大營建污染源排放比例採相同比重來評估,所計算的數值必須小於廢棄物減量基準值,才能符合「綠建築」的要求。

如何達到合格標準

  • 土方:
    1. 盡量減少地下室開挖。
    2. 多餘方土大部分均用於現場地形改造或用於基地工程之土方平衡。
  • 營建自動化:
    1. 採用金屬系統模版。
    2. 採用系統模版。
    3. 採用預鑄外牆。
    4. 採用預鑄柱樑。
    5. 採用預鑄樓版。
    6. 採用預鑄浴廁。
    7. 採用乾式隔間。
  • 構造:
    1. 採用木構造。
    2. 採用輕量鋼骨結構。
  • 再生建材:
    1. 採用高爐水泥作為混凝土材料。
    2. 採用高性能混凝土設計以減少水泥使用量。
    3. 採用再生面磚作為建築室內外建築表面材。
    4. 採用再生磚塊或再生水泥磚作為是外圍牆造景之用。
    5. 採用再生級配骨才做為混凝土骨材。
  • 空氣污染防制:
    1. 建築工地設有施工車與土石機具專用洗滌措施。
    2. 定對於車輛污泥、土石機具之清洗污水與地下工程廢水排水設有污泥沉澱、過濾、去污泥、排水之措施。
    3. 車行路面全面舖設鋼板或打混凝土。
    4. 土石運輸車離工地前覆蓋不透氣防塵塑膠布。
    5. 結構體施工後加裝防塵罩網。
    6. 工地四周築有1.8m以上防塵圍籬。

 

七、何謂室內環境指標

所謂「室內環境指標」主要在評估室內環境中,隔音、採光、通風換氣、室內裝修、室內空氣品質…等,影響居住健康與舒適之環境因素,希望藉此喚起國人重視室內環境品質,並減少室內污染傷害以增進生活健康。

室內環境指標的目的

本「室內環境指標」以音環境、光環境、通風換氣與室內建材裝修等四部份為主要評估對象。尤其在室內裝修方面,鼓勵儘量減少室內裝修量,並盡量採用具有綠建材標章之健康建材,以減低有害空氣污染物之逸散,同時也要求低污染、低逸散性、可循環利用之建材設計。

室內環境指標與基準

本室內環境指標以「健康性」與「環境性」的角度來評量室內居住環境,是綠建築評估最重要的原點。本指標希望透過室內環境汙染物評估來示警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危機,並進而化解此威脅與恐懼,同時也評估室內環境對地球環境汙染的負荷,以及自然通風採光與音環境的舒適感。

如何達到及格標準

建築物在綠化設計上,若注意下列事項,應可達到上述基準要求:

  • 採用厚度15cm以上RC外牆與厚度15cm以上RC樓板結構。
  • 採用氣密性二級以上玻璃窗以保良好隔音性能。
  • 盡量採用輕玻璃或low-E玻璃,不要採用高反射玻璃或重顏色之色版玻璃已保良好採光。
  • 住宿類建築、非中央空調型辦公建築,建築深度維持在14公尺以內,外型盡量維持一字形、L形、ㄇ形、口形的配置,以保有通風採光潛力。
  • 絕大部分居室空間進深不要太深,以保有良好自然採光。
  • 大部分燈具設有防止炫光之燈照或格柵(燈管不裸露)。
  • 中央空調系統均應設置新鮮外氣系統。
  • 室內裝修以簡單樸素為主,盡量不要大量裝潢,不要立體裝潢。
  • 室內裝修建材盡量採用具備國內外環保標章、綠建材標章之建材(即低逸散性、低污染、可循環利用、廢棄物再利用之建材)。
  • 室內裝修建材盡量採用天然生態建材。

 

八、何謂水資源指標

所謂「水資源指標」,係指建築物實際使用自來水的用水量與一般平均用水量的比率,又名「節水率」。其用水量評估,包括廚房、浴室、水龍頭的用水效率評估以及雨水、中水再利用之評估。

水資源指標之目的

過去由於建築物用水設計不當,水費偏低、國人用水習慣不良,使得國人用水量偏高。1990年台灣平均用水量為350公升/(天*人),尚有許多節約用水的空間。今後在地球環保要求下,建築物的節水設計勢成為全民共同的課題。本指標希望能積極利用雨水與生活雜用水之循環再利用的方法(開源),並在建築設計上積極採用省水器具(節流),來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

水資源有效利用之具體方法

建築物在綠化設計上,若注意下列事項,應可達到上述基準要求:

  • 採用節水器具:由住宅自來水使用調查,顯示衛浴廁所的用水比例約為總用水量的五成。許多建築設計採用不當的用水器具,造成很大的浪費,如全面採用省水器具,必能節省不少水量。目前國內常用之節水設備包括:新式水龍頭與節水型水栓、省水馬桶、兩段式馬桶、省水淋浴器具、自動化沖洗感知系統等等。
  • 設置雨水貯留供水系統:雨水貯留供水系統,係將雨水以天然地形或人工方法予以截取貯存,經過簡單淨化處理後再利用為生活雜用水的作法。雨水再利用可用在民生用水之替代性補充水源、消防用水之貯水水源,及減低都市洪峰負荷。
  • 設置中水系統:中水係指將生活污水匯集經過處理後,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範圍內重複使用於非飲用水及非身體接觸用水。在總水量中,僅廁所沖洗就佔35%,如能全面改用中水作為沖洗廁所之用水,其效果甚為可觀。

水資源指標與基準

本指標以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250公升為一般住宿類建築用水量之標準。住宿類建築之指標以實際節水率必須低於0.8為標準。另以省水器具採用節水率作為其他類建築節水標準,且須高於採用節水率0.8為標準,才符合獎勵水準。

達到及格標準之設計原則

  • 大小便器與公共使用之水栓必須全面採用具省水標章或同等用水量規格之省水器材。
  • 將一段式馬桶改成省水標章的兩段式馬桶。
  • 省水閥、節流器、起泡器等省水水栓之節水效率較有限,改用自動感應水栓或自閉式水栓,有更好的節水效率。
  • 住宿類、飯店類建築之浴室盡量以淋浴替代浴缸。
  • 盡量不要裝設私人用按摩或豪華型SPA淋浴設備單元,假如裝設的話,盡量用省水標章的兩段式馬桶來彌補。
  • 盡量不要設置大耗水的人工草坪或草花花圃,假如裝設的話,盡量以自動偵溼澆灌等節水澆灌系統來彌補。
  • 裝設路上親水設施、游泳池、噴水池、戲水池、SPA或三溫暖等耗水公用設施時,必須設置與貯集利用或中水利用設施。
  • 開發總樓地板面積兩萬m2以上或基地規模2公頃以上者,必須設置雨水貯集利用或中水利用設施。

 

九、何謂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本指標著重於建築空間設施及使用管理相關的具體評估項目,是一種可讓業主與使用者在環境衛生上具體控制及改善的評估指標。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之目的

為輔佐污水處理設施功能,本指標針對生活雜排水配管系統介入檢驗評估,以確認生活雜排水導入污水系統。此外,本指標也希望要求建築設計正式重視垃圾處理空間的景觀美化設計,用以提昇生活環境品質。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與基準

污水及垃圾處理本為環保及建築主管單位努力督導管轄的範圍,且污水處理設施在建築技術規則及相關規範上已有嚴格的規定,對於垃圾處理各縣市政府環保單位本來就有清運系統,建築開發案依規定辦理即可達到法制上的基本要求,但是本評估必須對污水及垃圾之處理環境有更額外周全的規範,才能符合「綠建築」的本意。

污水指標合格條件:
關於污水處理及放流水質標準在環保及建築技術規則已有詳細規範,本指標不另行評估。唯目前在建築相關的污水處理上最嚴重的缺失,在於建築污水管路設計及施工對於生活排水配管大多未完全納入污水處理設施,因此本指標特別對此提出檢查評估。

垃圾指標合格條件:
本指標只針對基地內公共垃圾處理的空間景觀及衛生環境設計條件來評估。由於一般非社區型透天住宅的垃圾均依環保單位的垃圾車自行清運,並無公共垃圾集中場的衛生問題,因此對於一般非社區型透天住宅應可取消本指標的評估。

如何達到合格標準

  • 所有建築物之浴室、廚房及洗衣空間之生活雜排水均有接管至污水下水道或污水處理施。
  • 若有寄宿設、療養院、旅館、醫院、洗衣店等建築的專用洗衣空間,必須設置截留器接管至污水下水道或污水處理設施。
  • 若有學校、機關、公共建築、餐館所設餐廳之專用廚房,必須設有尤指截留器並將排水管確實接管至污水處理設施或汙水下水道。
  • 若有運動設施、寄宿舍、醫院、俱樂部等建築物的專用浴室,必須將雜排水管確實接管至污水處理設並施或汙水下水道。
  • 當地政府設有垃圾不落地等清運系統。
  • 設有充足垃圾儲存處理運出空間。
  • 有綠美化或景觀化的專用垃圾集中場。
  • 設有廚餘收集利用。
  • 設有資源垃圾分類回收系統。
  • 設置冷藏、冷凍或壓縮等垃圾前置處理設施或衛生密閉式垃圾箱者。
  • 設置防止動物咬食的密閉式垃圾箱,並定期執行清洗及衛生消毒。
  •